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要把我们的老百姓扶一把,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作为党员干部要认真领会总书记重要论述的精神内涵,端正权力观为民所用、理清政绩观为民造福、纯洁事业观为民奉献。
不慕虚荣,端正权力观为民所用。使权力始终要做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有了这样的情感,就会把群众的呼声、疾苦当作头等大事,就会兢兢业业、奋不顾身地工作,运用手中权力为人民谋利益,任何时候都不能把权力当做谋取私利的工具,摆正身位,规范用权,坚持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
不务虚功,理清政绩观为民造福。对待党和人民的事业,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坚持“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秉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为政之道。真正立足于人民福祉的领导者,总能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甘愿给后人“栽树”,让后人“乘凉”。相反,只看见个人眼前利益的领导者,工作中则经常图清闲不吃苦。更有甚者,为追求显著业绩,搞“政绩工程”,以换取“功勋”,与“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背道而驰。事实上,踏踏实实为民造福就是最好的政绩,体现的更是一种社会担当和历史担当。
不图虚名,纯洁事业观为民奉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所以能够发生历史性变革,就在于我们党坚持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党的干部就应该自觉把自己的理想和奋斗同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要始终把心思放在工作上,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与利益摆在首位,在为党忠诚、为民服务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出人民群众满意的业绩。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对于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善始善终、善作善成。(青海祁连县委组织部 马延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