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办印发了《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凝心聚力解决形式主义等问题,为决战脱贫攻坚提供作风保证,给忙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脱贫攻坚两条战线的基层干部带来了政策红利。形式主义作为困扰基层干部多年的沉疴痼疾,久治不愈且颇有卷土重来之意,笔者认为,要想治,得根治,何以治,需使好这“三宝”。
常滴醒脑“清凉油”,不当高高在上的“大老爷”,不做群众嫌弃的“小干部”。基层形式主义的出现与官僚主义脱不了干系,表现在许多干部存在不担当不作为的不良风气,领导干部整天摆出一副“官老爷”的做派,下乡大兴“彗星式”调研,以督查检查之名推诿责任;工作中“颐养天年”,不了解实际,遇事变成“无头苍蝇”,只得大搞“文山会海”凸显事情“重要性”,层层加码,最终又为基层干部压上了一座大山。在基层干部这,则表现为错误的政绩观,将“领导满意”作为工作的标准,自以为是,本末倒置,一副“小干部”模样,群众看着就烦;思想的高度决定工作的方向,思想滑坡一尺,行动则后退一丈,形式主义的出现,根本上是思想出了问题,是理想信念的丧失,是得了“软骨病”。
《通知》的印发为治理基层形式主义等问题提供了具体的方向。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本着以上率下的主旋律,抓住上级机关这个主要矛盾,同时不忽略基层干部这个次要矛盾,一方面持续巩固主题教育成果,坚定初心使命,同时将“严”的主基调和正向激励相结合,规范行为,压实责任,激发干部精气神;另一方面,要求各领导机关以身作则,精文减会,动态监控,及时预警,将文山会海扼杀在摇篮里,同时做到调研从“轻”,内容求“实”,以暗访取代明查,不给基层干部添堵。
量好实干“刻度尺”,不搞“形式”搞“实事”,不留“痕迹”留“成绩”。形式主义往往伴随着“痕迹主义”,以“工作留痕”代替上级监督的操作在基层并不少见。反复的督查检查看重的不是群众满意度,而是文字材料准备的是否详实;各种形式的打卡签到,硬生生把基层干部变成了“乡村摄影师”、眼花缭乱的政务APP、微信群,可谓是“指尖上”的扶贫;“雷同”的表格、“应景”的会议也给基层干部围上了一圈圈的枷锁。
搞形式,重痕迹,根本上是务虚的考核需要,是生怕做了工作别人不知道的“恐慌”心理。《通知》中详细的剖析这一现象,并给出了对应措施,将考核方式由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不看“痕迹”看“成绩”,以工作成效论英雄;同时以科学的方式多方面、多角度的考核选拔干部,把准“刻度尺”,比对“标准线”,以实干的标准倒逼基层干部形成正确的工作态度,营造基层优良的工作风气。
用好基层“听诊器”,不以形式生形式,敢纠错误敢发声。形式主义等问题的反复性、顽固性令广大基层干部颇为头疼,稍不留神便改头换面,卷土重来,令人防不胜防;以形式主义治形式主义,“减负”变“捡负”更不是什么新鲜事,好政策没有取得好成果却滋生了形式主义,好想法却没有博得好评价反而加重了基层负担,这是形式主义的作祟,也是基层的可悲。
那么哪里存在形式主义,如何根治形式主义,治理的怎么样,谁最有发言权,作为当事人的基层干部最有发言权,为什么没人发言呢,因为怕惹麻烦且没有作用,《半月谈》一篇报道中写到“迎风吐口水”一词非常形象,反映问题的人往往成为了有问题的人,就像迎风吐口水,反而糊了自己一脸,基层工作本就复杂,谁也不想给自己找麻烦,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谁也不愿说,谁也不敢干。因此畅通基层干部发声渠道,健全反馈信息的处理机制非常必要,用好用对这根“听诊器”,“听”准基层“心脉”,及时预警“病毒”滋生,才能在扩散之前采取对策,将基层形式主义等问题锁在笼子里。(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委组织部 胡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