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对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有关工作作出部署。
高校毕业生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储备,其就业质量直接关乎社会稳定与长远发展,需从多维度构建精准化就业服务体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态优化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强化毕业生岗位胜任力;要构建“全周期”就业指导体系,通过生涯规划课程、职业测评等工具,帮助毕业生明晰职业路径;要整合政府、高校、企业资源,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就业市场,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供需智能匹配。
就业指导是毕业生职业发展的“第一粒扣子”,需构建“入学-培养-就业”全链条服务体系。要将生涯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课程、讲座、工作坊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目标要健全实习实践机制,推动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强化实习过程管理与质量评价;要完善实习责任保险制度,明确校企双方权责,消除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实践顾虑。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提升毕业生求职竞争力,助力其顺利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角色转换。
针对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问题,需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要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基于就业大数据分析,缩减就业率低的专业招生规模,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布局;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创新创业训练等载体,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实现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本性提升。
基层与重点领域是人才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需完善政策激励体系。要实施“基层就业促进计划”,通过学费补偿、职称评聘倾斜等政策,引导毕业生投身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领域;要畅通毕业生流动渠道,建立跨区域、跨行业的人才调剂机制;要加强基层就业宣传引导,讲好基层奋斗故事,激发毕业生服务国家的使命感。通过政策引导与价值引领,促进人才向重点领域与基层集聚。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于构建高质量人才供给体系。需以就业服务为纽带,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培养体系;要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推动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要实施“卓越人才计划”,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拔尖人才。通过人才赋能,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林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