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科技创新进入“无人区”的深水区,世界科技版图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对华为的芯片断供、欧洲在量子计算领域的军备竞赛、日本在氢能源赛道的孤注一掷,都在昭示一个真理:得青年者得未来,赢人才者赢天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求是》杂志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不仅指明了科技强国建设的方向,更揭示了破解"卡脖子"困境的密码——让青年科技人才在创新浪潮中挺立潮头。
一、历史坐标系中的青年使命
回望“两弹一星”岁月,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11位在归国时未满35岁。邓稼先26岁获得博士学位毅然回国,程开甲29岁成为爱丁堡大学博士,王淦昌在33岁提出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法。这些科技先驱用青春热血铸就国之重器,诠释了青年与国运的同频共振。今天,当量子信息、脑科学、深空探测等新赛道全面铺开,历史的接力棒再次交到新时代青年手中。从合肥量子实验室里彻夜不眠的90后研究员,到文昌航天发射场中精准调试的95后工程师,青年科技人才正在用智慧与汗水续写新的传奇。
二、破解人才成长“三重门”
需要构建"非对称优势"培养体系,建立青年科学家"揭榜挂帅"直通车,允许优秀博士生独立组建团队;推行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给予青年人才更大自主权;构建"长周期+代表作"评价机制,让冷板凳坐出热效应。深圳鹏城实验室推行的"科研合伙人"制度,正是通过让青年科学家与企业需求方直接对接,实现了创新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三、构建人才生态“热带雨林”
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之江实验室与浙江大学、阿里巴巴共建的"混合所有制"研究院,形成了"高校育苗-企业嫁接-平台结果"的生态闭环。这种"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正是构建科技创新"热带雨林"的生动实践。要打造这样的创新生态,需要实施"三个转向":从"筑巢引凤"转向"与凤共建",让青年人才深度参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从"政策优惠"转向"制度创新",构建容错试错的创新安全区;从"单一培养"转向"全球链接",支持青年科学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正如上海张江科学城通过建设"国际青年科学家社区",实现了全球顶尖青年才俊的"集群创新"。
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的历史节点,青年科技人才既面临着"天问探火""蛟龙入海"的时代机遇,也肩负着突破"巴斯德象限"的创新使命。当我们在深圳光明科学城看到95后团队攻克超分辨显微成像关键技术,在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见证00后研究生参与研发全球最小光量子存储器,就能深刻感知: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正以"追光者"的姿态,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途上跑出加速度。这既是百年变局中的中国答案,更是民族复兴路上最动人的青春华章。(谢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