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深度搜索(Deepseek)的突然走红,再次掀起人工智能技术讨论热潮。这场以技术革新为核心的浪潮,正悄然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推动基层治理向更高效、更精准、更协同的方向发展。从数据互通到智能决策,从单向管理到多元共治,科技正以“破壁垒、通堵点、提效能”的方式,重构“以人为中心”的治理生态。
数据共享破解“信息孤岛”,提升治理感知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化数字赋能,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要科学规划建设大数据平台和网络系统,强化联合指挥和各方协同,切实提高执行力。破解基层治理的跨部门数据割裂问题,可依托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完善统一公共数据平台,推动不同民生诉求智能识别与精准分派。强化数据融合、关联对比,实现电子证照互认、智能表单等技术应用,让群众由“多头跑”变为“指尖办”,以数据流动重塑“需求——响应”闭环,让政务服务既提速又升温。
智能联动打通“最后一米”,提升治理反应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治理智能化、精细化的关键在于资源的动态适配。如通过车辆违停、浓烟火情、占道经营等物联网感知设备与AI算法结合,实时捕捉基层运行态势,将公共管理从“被动响应”转向短信提示、电话联系的“提前干预”。整合智能服务终端与周边公共服务资源,构建“感知—调度—供给”全链条,让服务精准抵达末梢,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服务高效。
多元共治形成“治理共同体”,提升治理组织力。技术赋能打破政府“单向管理”惯性,构建政府、社会、公众协同参与的共治生态。主动适应群众网络时代新需求,探索公众参与的网络化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如运用区块链技术,让基层协商公开透明,每项决议全程可追溯。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高效调配基层资源。创新信用积分奖励机制,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建言献策可兑换物业优惠、政务绿色通道等权益,确保多元主体一体发力,实现从“政府管”到“共同治”,“1+1>2”的协同效应。(苏超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