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确立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任务。通读全篇文稿,总书记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和激励鞭策,跃然纸上。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C919”国产大飞机顺利投入商业运营,首艘电磁弹射式航母“福建舰”下水,“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开行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力投身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果、实现新突破,在自立自强中挺起科技强国的脊梁。世界知识产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十二位,创新水平显著提升。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我们有着优秀的前辈摸索带路。新中国成立伊始,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我们的前辈邓稼先、于敏取得了“两弹一星”等辉煌成就,完成了原子弹、氢弹的理论设计;王淦昌、陈能宽们在这样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完成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轰试验场原子弹。如今,物质条件极大丰富,但那个峥嵘岁月里铸就的精神依然让我们受益无穷。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党的二十大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我们需要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各行各业的人才,将他们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创新人才培养重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鼓励高校积极设置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相关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在数理化生等学科建设一批基地,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投身研究。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创新人才培养更需政策支持。“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完善鼓励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完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政策。为确保高层次海外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打造海外引智平台,实施“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的“人才双落户”政策,努力建设区域人才“蓄水池”。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新时代在召唤,新时代青年当奋力前行。新征程上,我们坚定信念,凝心铸魂,有信心、也有能力攀登上科技事业新的高峰。 (乔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