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 科技教育 > 正文

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4-06-27 08:47:00 | 来源: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紫帽镇人民政府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高质量发展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只有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内在发展逻辑,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才能更好指明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和实践路径。科技发展是生产力跃迁的必由之路,产业创新更是事关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效率、动能和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实现深度融合,要着力把握“三个关键。”

促融合关键在于基础融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融合,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重要承载。寻根知源,加大对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的研发力度,可以从源头和底层解决核心技术,是实现突破性科技创新的基石。基础理论研究的思想深度和学理厚度,决定着转化成果研究的前瞻性、系统性、战略性和精准程度。做好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解决二者不能融、融不好等突出问题,探索和遵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合发展的内在规律。大力推行科研组织形式建设,选准一批重大问题研究课题,集中发挥人才优势,打破学科、研究所等界限壁垒,统筹不同学科和不同部门的力量联合攻关,共同研发出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创设科研评价体系、分类评价体系,激励两类研究的有机衔接,产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合发展的精品。在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方面,建立健全成果价值实现全链条管控体系,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科研成果价值的实现。

促融合关键在于人才复合,将科技人才与产业人才复合成综合性人才,可以为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我国在未来产业发展过程中抢得先机,须聚焦战略科学家、顶尖技术人才、领军企业家三类关键人才,系统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要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深入实施“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围绕人才强国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促融合关键在于机制耦合,创新生态与产业生态交融,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强劲助力。我国各地的创新生态建设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新主体间的互动性、创新链间的耦合性、产业链与创新链间的协同性都不够完善,掣肘着整体创新效率的提高。因此,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不仅要鼓励企业等主体自助创新,而且要构建开放、合作、互利、共享的创新生态。当前的产业创新实现了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了产业跨界融合,随着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兴起,如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共享、融合成为新经济的突出特点。这就要求通过跨界与耦合来构建产业创新生态。跨界耦合并不是对两个或多个产业的简单整合,而是在产业耦合渗透中形成产业共生创新网络。仅仅依靠市场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包括加强产业创新共享交流平台建设,培育创新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优惠财税政策,放松对耦合创新的管制,引导异质性创新主体通过集聚与耦合共同打造区域创新集群,从而实现最新科技成果与产业化力量的快速对接,推动科技创新向产业转化、促进科技成果实现产业价值最大化。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重点任务,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地落实,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就一定能擘画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柯瑜思)

责任编辑:李巧珊
手机版
毕业论文网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