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在今年4月15日报道,近年来,随着ChatGPT模型的快速迭代,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逐渐成为大众广泛关注的焦点。新技术的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很多新的可能和挑战。当人们的关注焦点还停留在公司使用ChatGPT辞退员工降低生产成本、大学生用AI写论文的利与弊时,“AI+作业”已进入中学课堂,一些在“互联网+”时代出生的青少年已经无缝连接到“AI+”,更值得警惕的是,“AI+作业”的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少小学生都熟练掌握了 AI 搜题的操作办法。
对于青少年频繁使用搜索引擎、AI做作业的这种现象,其实是存在一定矛盾的。一方面,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使用这类新工具做作业效率明显提高,但轻而易举获取答案,缺少了自己思考的过程;另一方面,AI产品在大模型技术的支持下,可以作为各种知识和信息的压缩和检索工具,客观上确实可以承担一些老师的功能。身处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现在进入到AI时代,让青少年远离这些新工具本身是不现实的。因而如何规范“AI+作业”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需要相关部门的引导。面对AI给教育领域带来的新挑战,如果像之前整改搜题软件一样整改“AI+作业”,似乎不现实。可取的办法是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导出台有关规范性指导性文件政策,指引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规范使用“AI+作业”。比如,明确允许学生用AI辅助完成作业的范围,作为规范“AI+作业”的指南;同时,学校和教师根据 AI等新技术及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改革教学、课后作业的管理方式。比如,针对“AI+作业”,老师可以对作业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倒逼学生在具有独立思考和思路的前提下,再去使用 AI去完善思考的过程、拓展知识结构和知识面。
其次是合理地利用新事物来开拓创新。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对教育进行赋能也蕴含着无限可能。从现有技术产品看,无论是ChatGPT还是Sora所生成的图像、视频已经可以叠加丰富的信息和价值,适当运用于教育领域,能够很好锻炼青少年的抽象思维和想象力。同时,犹如“万花筒”式“百科全书”的大模型,可以拓展知识的广度,加速信息的传播,在普及之后对于促进教育公平也大有裨益。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旨在通过基地试点,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案,这是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的积极探索,效果值得期待。
然后引入新模式。综合AI技术的种种特点,“一刀切”禁止学生使用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对此,或许应当参考短视频、直播平台的管理方式,引入“青少年模式”“未成年人模式”等,“限制”每天的使用次数、时长、范围等,防止学生长期沉迷,避免产生依赖性。
最后从网络课堂,到搜题APP,再到AICC,伴随着一轮轮技术革命不断会有更新、更智能的应用冲击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而教育拥抱新技术的功效是正是负,关键在于使用的人有着怎样的认知。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数字时代保持清醒和自律,具备信息及媒介素养,学会合理有度使用数字工具,将成为公民的基本生存本领,也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因此教授学生如何合理、合法和有节制地使用人工智能,是教育界当前的重要课题。
“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学习很多事实,而在于训练大脑会思考。”推动AI在教育中的运用和发展,技术本身的进步固然非常重要,但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学习和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技术,更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只有多方协作,发挥合力,才能实现科技赋能教育的长远发展。(恽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