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 科技教育 > 正文

让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2023-10-08 16:18:13 | 来源: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教育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是我国教育大环境的“神经末梢”,是建设教育强国进程的“控制性工程”,是乡村振兴工作的“多相催化剂”。振兴乡村教育,自然也是建设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乡村教育振兴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教育系统发挥自身优势,实施组团式支教、直属高校定点帮扶等措施,教育扶贫提升了贫困家庭的脱贫能力,开拓了贫困人口子女的发展空间。在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下,乡村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展现出听党指挥、不忘初心、扎根基层,耐得住性子、吃得了苦头、花得出心思;吸收、培养、再生更多的优质教育工作者队伍;根据乡村地区学情做好资源整合、创新教学、降本增效、做精耕细作式的教育等工作亮点,帮助一批批贫困地区的学生考上了心仪的大学,走上了属于自己的求学之路和人生之路。

扶贫先扶志,扶志要扶智。乡村教育振兴已经、正在、也必将发挥出其扶贫、扶志、扶智的关键作用。乡村教育振兴现阶段所取得的成果,有力地阻断了贫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展作用,不仅通过职业教育、就业支持、定点帮扶、产业升级、驻村工作队等造血式扶贫途径打破了原生代的贫困,更通过为贫困地区培养人才、办好贫困地区青少年教育、帮助贫困地区学生走入理想大学等途径,加上奖学助学等政策的支持,避免了教育贫困和因学返贫的情况,杜绝了二代贫困的发生,由此使得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成果能够达到长效稳定、代代相传、久久为功的效果。

乡村教育振兴是实现社会发展和公平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教育无疑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接受良好的教育、考上心仪的大学、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无疑是家长和学生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举足轻重的一个部分。目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教育资源的地区分配差异。

保证城乡教育一体发展,就是保证城乡人民未来的、长期的生活水平一体发展。振兴乡村教育,是遏制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差距过大的重要途径,也是最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破局之道之一。乡村发展是国家发展的一块重要拼图,要尽最大努力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和期盼,让全体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成果落到实处,才是真正实现全社会的公平和发展。

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之果,也应是乡村振兴之因。如今,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乡村教育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批批优秀学子走出乡村,迈向求学之路,这是乡村教育振兴结出的累累硕果,但乡村教育的振兴,也应该作用域乡村振兴事业本身,对乡村振兴进程起到推动作用,成为乡村振兴经久不衰的动因。

首先,教育天然具有文化功能。好的乡村教育,既能够帮助乡村学子走出乡村,也能够涵养乡村本土文化、传播科学知识、塑造文明乡风的功能,更为乡村建设提供了长期的人才支撑。正因为此,党和政府把包括公共教育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此外,宏观上看,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乡村教育的长足发展,必将打破以往的资源劣势,从而为国家整体环境输送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人才,赋能整体社会发展;微观上看,也能够为乡村微环境提供更多能反哺基层、扎根乡土、造福桑梓的返乡型人才,这些返乡人才作为微观乡村发展的发动机,必将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推动宏观局面的长期稳固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经久不衰强有力的推动因素。

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也是重要阵地,城镇化越是加快,现代化建设越是深入,乡村教育越要加强。在城镇化大背景下,我们应发挥制度优势,通过资源配置、政策扶持和制度建设促进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破除城乡二元格局,把乡村教育办成扎根基层、服务农村、为了农民的教育,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全体教育工作者时刻不忘初心、踔厉奋进,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为乡村教育振兴作出更大贡献,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整体工作行稳致远。(刘铸东)

责任编辑:一升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