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当前,要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增强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要筑牢基础,让创新成果“多”起来。补齐基础研究“短板”,才能让创新清泉长流。“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怀柔一号”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成功发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放电,“雪龙2”号首航南极,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我国科技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正是基于我国近年来基础研究的“底气”足,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引领科技创新成果“井喷”。今后要继续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筑牢基础研究这个“基础”,让创新成果“多”起来。
要深化改革,让创新活力“迸”出来。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活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激活创新“一池春水”,需要用好改革“利器”。当前,一方面,要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破除不合理的管理规定和制度,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人员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潜心研究,让甘坐“冷板凳”的专注得到更多褒奖;另一方面,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完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在工作、科研、交流等方面政策,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的积极性。以此,通过深化改革,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
要推动融合,让创新发展“强”起来。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历史上每一次经济腾飞都奏响了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协奏曲”。疫情期间,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运用科技手段构建精准扶贫新模式,为贫困地区培育科技产业、培养科技人才,科技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要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布局“补短板”和“建长板”并重的创新链,让“创新之花”转化更多的“产业链”,让创新发展“强”起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要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下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筑牢基础研究短板,强化科技创新改革,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福建省尤溪县溪尾乡人民政府 林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