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则国兴,科技强则国强。科学需要创新才能永葆活力,而创新的凭借是现有科技,否则空谈创新,只能是无基之台、无源之流、无本之木。科技与创新是国之重器,是强国利器。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求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创建高品质生活。
发展是科技创新的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人民生活品质得到显著提高。移动支付让生活更便捷、5G通讯让数据传输更迅速、高铁缩短了城市的“距离”,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认知和生产实践方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事物存在总是遵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规律。“两弹一星”的0到1的突破,提振了中国人的士气。神州飞天迈向更加深邃浩瀚的太空,蛟龙潜海深入更加神秘梦幻的深海,探月工程成功实现月背着陆科研探索之旅。“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量子科学研究引领世界;神威·太湖之光彰显中国超级计算速度。科技带动经济、社会、文化等可持续发展,让我们拥有更多财富、更多资源、更多渠道,此刻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科技创新为的就是发展,发展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美国拥有众多高端人才,方能在二战结束后迅速成为世界超级强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等老一辈杰出科学家带领下,中国科技事业得以在百废待兴的时代背景下绝处逢生。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然成为科技大国。要向科技强国迈进,仍还需以科技人才为根基,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天下英才比比皆是,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措施。今年福建省发布了《福建省高层次人才认定和支持办法(试行)》和《福建省产业领军团队遴选和支持办法(试行)》,目的就在于吸引人才,让人才想来、能来、能用、用好。人才培养以教育为主,要把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教育,培育基础学科人才。科技发展往往受限于基础学科薄弱而造成停滞不前,缺乏创新创造活力。高校应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从多方位、多角度综合考核,提升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形成更加自由、友好的人才竞争机制,激发创新之源,提升创新人才软实力。
务实是科技创新的归宿。创新要实,就是要推动全面创新,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带动经济发展,从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新不是发多少篇SCI论文、多少个专利就可以的,只有将创新成果变成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哪怕是一小步的进步,创新的目的就达到了。袁隆平院士扎根杂交水稻研究几十年如一日,解决了中国人自己吃饭的问题,即使这样,袁老依然执着于研究更高产量的超级杂交水稻。屠呦呦研发的青蒿素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之后对其抗药性进行深入研究,成功解决了青蒿素抗药性难题,让更多人的生命得以延续。创新成果进入百姓家的事例,不胜枚举。产业发展更需要依靠创新驱动,要做到识变、应变、求变,以创新应万变。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之际,清华神经调控实验室研发成功新型脑起搏器,扬州大学研发城市水网漏损监测系统,北京协和荆志成团队发现肺动脉高压致病新基因,等等。疫情危机时刻,克服了危即是机。创新是克服危机的利刃,是绝处逢生的救命稻草。
科技创新为强国利器之精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科技创新的目的是谋求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能为人才培养提供足够的资源,人才再支撑科技创新,创新成果转化,又能惠及更多人。如此循环反复,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让科技强国永放光彩。(福建省中国共产党漳平市和平镇委员会 郑天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