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检测报道,太平洋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然形成,叠加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今年冬天将会是暖冬,今冬到明春复合型气象灾害风险加大,2023年也或将成为1850年以来最暖的年份。
由于频繁的人类活动,异常的气候现象频发,地球的生态平衡在逐渐被打破,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存在诸多风险隐患。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环境保护依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仍然是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来都不只是一个口号而已,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可以针对生态保护做出改变的时候不采取行动,就只能在积重难返无法挽回的时候亡羊补牢。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治理的问题上,展现了不畏艰难不惧风暴的大国形象,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信心与活力。我们坚信,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道路上,我们一也直在向世界表示中国态度、展示中国方法,为世界各民族提供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典范。
临危受命,勇于坐上“火山口”。生态环境是各个民族国家永续发展的必需土壤,是全球人类共同依托的家园。生态环境保护从来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责任,它早已成为了一个全球议题,在全球的生态环境治理上,中国展现了出该有的大国风范。
早在2016年,中国就与其他174个国家签署了《巴黎协定》,敦促全球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计划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巴黎协定》的签订无疑是中国进一步走向全球治理舞台中央的坚实一步,自此,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领导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2020年,中国更是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庄严承诺“2030年前中国要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并表示中国将坚定不移对“双碳目标”加以落实,这宣布了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风口,中国临危受命、果敢刚毅,勇于承担大国责任,彰显大国担当,对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的形成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无怨无悔,甘于坐热“冷板凳”。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许多国家依然不够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当下,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孔子曰:“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中国的环境治理行动亦然,不因无人问津而松懈,也不因无人褒奖而敷衍。
《巴黎协定》签订后,中国依托现有工作基础,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内发挥积极作用,坚持致力于推动制定公平、合理、共赢的国际气候合作规则。在能源方面,中国秉持开源节流的理念。一方面监督节能减排措施的推行:推动低碳城镇化和低碳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森林碳汇,鼓励节水工业生产,对河道进行整改治理,禁止地下水的过度开采等;另一方面鼓励新能源的开发使用:新能源电车的研发与上市,水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核能发电等的推广与利用。尽量减少对不可再生化石能源的使用,实现能源利用可持续发展。
只有我们对大自然持有敬畏之心与保护之意,维护自然的持续健康运转,自然环境才不会辜负我们的良苦用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健康可持续的生存资源。如果因为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必定会遭到大自然的反噬。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负重前行,敢于啃下“硬骨头”。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矢志不渝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双碳目标”的提出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事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党要不畏艰险、负重前行,打赢“碳达峰”与“碳中和”两场大仗。
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绿色发展,在思想理论、行动实践、技术创新和发展模式上全面引领全球绿色低碳发展。
在发展经济时注重保护环境,在环境保护的路上寻求经济发展的契机,开辟乡村创收新赛道,在建设乡村的同时改善民生,增加创收。政府鼓励大力发展农村新经济,如农产品的直播销售、农家乐的建造经营、农产品的自助采摘购买方式,不仅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行,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鼓励了当地村民的就业与创业,实现改善生态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迎难而上,一举多得。
不管有多么艰难,都不可犹豫、不能退缩,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坚决打好污染防治与节能减排攻坚战。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与钉钉子的定力,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坚定不移地朝着双碳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信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楼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