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千万工程”以生态起步,但不止于生态,开启了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伟大实践。“千万工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的诉求和利益放在“千万工程”的首要位置,把群众满意度作为工作成效的最高评判标准,引导群众自觉投入工程建设,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天蓝水清,农村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千万工程”着眼百姓关切的生态环保问题,全域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硬化村道、绿化亮化,实施生态修复,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铁腕整治重污高耗能行业,曾经的“黑臭河”“牛奶河”摇身变成引人驻足的潺潺溪流,天蓝、地净、水清重新成为乡村底色。发展“美丽经济”,用江碧山青、鸟飞虫鸣的之江画卷吸引八方来客,架起“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桥梁。
村洁景美,美丽乡村不断升级。村庄美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她会依山就势、因水随形,自然生长成该有的样子。“千万工程”20年实践中蕴含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一系列科学思维和方法,其中之一是找到村庄的差异化发展之路,各美其美。立足地域特色、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经济基础,保留江南水乡、塞北边疆、海岛渔村、山乡村寨原有个性与特色,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
业兴民富,生态红利加速释放。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浙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565元,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时代农村“颜值”更靓、农业“路子”更宽、农民“口袋”更鼓,实现了“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精彩蝶变。用好“千万工程”的经验,就要让绿色成为美丽乡村的底色,壮大集体经济,发展龙头产业,将“绿水青山”的美丽“风景”转化为“富村强民”的美好“钱景”。
经过一路走来的探索完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任重而道远,党员干部须锻造“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强意志,带头深入到困难大、问题多、群众意见尖锐的地方去,到乡村产业推进困难的地方去,在研究问题、破解难题中不断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与担当砥砺前行,交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民生答卷”。(任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