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进一步细化完善了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职要求,面对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课题,唯有将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与廉洁履职深度融合,方能织就基层干部廉洁履职的立体防护网,让清廉之风吹绿希望的田野。
政治引领把方向,校准廉洁履职“定盘星”。基层党组织是清廉乡村建设的“主心骨”。当前,正处于基层换届准备之年,要推行“头雁培育工程”,将廉洁教育纳入村支书和后备村支部培训必修课,通过“支部书记轮训”实现政治教育全覆盖。同时打造“党建+”监督模式,在村内设立党员监督岗,邀请老党员参与党务村务监督,让“红色细胞”嵌入权力运行全链条,构建起“支部抓廉、党员护廉”的治理格局。努力把主题党日变成“廉政微课堂”,把组织生活融入“作风体检”,基层干部自会擦亮政治本色,把准为民初心。
法治保障筑底线,拧紧权力运行“安全阀”。制度铁笼是遏制腐败的关键防线。《规定》织密织牢了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职的制度笼子,将农村基层干部依法纳入监察监督范围,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一方面,基层干部要认真学习《规定》,将“负面清单”知责于心,将“主要职责”担责于身、将“廉洁要求”履责于行。另一方面纪检监察部门要强化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加强对《规定》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行为严肃问责,确保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推动基层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德治教化润人心,厚植崇廉尚洁“营养土”。廉洁文化的滋养是基层治理的精神根基。《规定》明确提出“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要求,为涵养风清气正的乡村生态指明方向。基层要以村规民约为载体,将“不取非分之财、不谋特权之利”等廉洁准则写入乡土章程,使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具体的行为约束。通过开设“廉政文化讲堂”、开展“田园夜话”等活动,用群众听得懂的乡音传递崇廉尚俭的价值理念。注重发挥身边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让身边人讲述廉洁事,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基层干部筑牢“不想腐”的思想堤坝。当清廉理念融入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等乡土习俗,当“清白做人、干净做事”成为村民共识,德治教化便能焕发成风化人的持久力量。
自治强基聚合力,激活群众监督“源动力”。群众参与是廉洁履职监督的核心动能。《规定》强调要“及时公开农村党务、村务、财务情况,接受村民的查询”,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监督格局提供要素支撑。基层要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对土地流转、项目招标等重大事项实行“群众提、大家议、共同决”,坚决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让权力运行始终置于阳光之下。推行“村务公开日”“财务质询会”等实践形式,通过“一张明白纸”“一面公示墙”实现党务、村务、财务全透明。运用好村民监督委员会、“编外纪委”等自治组织,鼓励群众通过“随手拍”“线上评”等方式反映问题线索,形成“人人可监督、事事有回音”的监督闭环。唯有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主考官”,才能激活基层监督“一池春水”,彻底铲除“微腐败”滋生土壤。
智治支撑提效能,打造科技防腐“千里眼”。数字技术是提升监督质效的创新引擎。《规定》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加强基层监督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为新时代防腐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党委、政府要运营好“小微权力”平台,将集体“三资”、强农惠农富农补贴、乡村建设项目等关键领域数据全面录入系统,实现资金流向“云端可查”、审批流程“线上留痕”、风险环节“自动预警”。运用“智能公章”“电子监察”等技术,通过人脸识别、区块链锁定操作痕迹,让“人情审批”“暗箱操作”无处遁形。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绘制“廉洁风险图谱”,对异常数据实时追踪、动态研判,变“被动查案”为“主动防控”。当“指尖监督”打破时空壁垒,当“数据铁笼”锁住权力任性,智治赋能便成为遏制基层腐败的“科技利剑”。(胡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