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某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一本泛黄的《民情日记》记录着社区干部365天不间断的“蹲点笔记”:从楼道感应灯维修到社区食堂菜价调整,从广场舞场地纠纷到独居老人送餐服务。这些看似琐碎的民生小事,经基层党组织抽丝剥茧地系统梳理,最终转化为社区治理的“十大实事工程”。这些生动实践揭示着新时代党建工作的深层规律:小切口调研不仅是发现问题的手术刀,更是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提升治理效能的转换器。当调查研究成为党建工作的基本功,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便有了破题密钥。
解剖麻雀,小切口调研重塑党建方法论。小切口调研的哲学根基深植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解剖商业、土地、阶级关系的范例,习近平三赴下党乡“滴水穿石”的实践,无不印证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真理。新时代的党建调研继承发展了这一方法论,上海虹桥街道的“四百走访”创造性地将调查研究制度化。党员干部带着“问题清单”走街串巷,形成“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把居民关心的电梯加装、停车位改造等“小问题”转化为民生工程。方法论创新在深圳“党建+科技”实践中迸发新活力。南山区开发“民意速办”数字平台,运用AI技术自动生成“民生热点图谱”,通过该平台发现的“青少年课后托管”需求,催生出覆盖全区的“四点半学校”网络,展现了数据赋能的调研新形态。
见微知著,基层治理的问题发现机制重构。小切口调研如同社会治理的“显微镜”。在江苏昆山中华园西村,党员干部通过为期三个月的“出租屋夜访”,发现群租房安全隐患、新就业群体服务缺失等23项具体问题。这些微观发现最终推动全市开展“安居护航”专项行动,制定全国首个蓝领公寓建设标准,将“城中村痛点”转化为“治理创新亮点”。问题诊断的精准性在成都武侯区“院落解剖”实践中得到验证。区委组织部选取典型老旧院落开展“七天沉浸式调研”,运用PDCA循环建立“问题发现-会商研判-整改落实-效果评估”闭环机制。通过解剖一个院落,制定十类标准,解决百个问题,形成千份案例,实现治理能力系统性提升。这种从具体问题到制度创新的跨越,彰显了小切口调研的战略价值。
根系民生,党群关系的毛细血管再造。小切口调研本质上是对群众路线的时代诠释。在山东曲阜“拉呱说事”制度中,党员干部每周三在村头巷尾与群众“拉家常”,用方言土语记录民情。三年来累计解决民生小事1.2万件,将《论语》中的“近者悦”理念转化为现代治理实践,使党群关系在“茶碗里见真情”。情感联结的深化路径在重庆“一门式服务”改革中形成新范式。巴南区通过“办事窗口蹲点调研”,梳理出群众反复跑的17项高频事项,推出“零材料提交”“无感智办”等创新服务。政治认同的生成逻辑在新疆“访惠聚”驻村工作中得到深刻阐释。4.5万个驻村工作队通过每日入户走访,建立“家庭档案”500万份,用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等具体问题的实际行动,将党的关怀送到毡房炕头,筑牢边疆稳定的民心根基。
从北京胡同的“小院议事厅”到海南黎寨的“山兰稻共耕”,从上海楼宇的“白领党课”到甘肃陇南的“民事直说”,小切口调研正在重新定义新时代党建工作的实践形态。它既是实事求是的传家宝,又是改革创新的方法论,更是初心使命的试金石。小切口调研绝非“权宜之计”,而是新时代党建工作的方法论革命。它要求党员干部以“入山问樵、遇水问渔”的求知精神,在细微处见真章,在实干中显担当。未来,需进一步推动调研制度化、成果长效化、手段智能化,让党建工作的每一步都踩准时代鼓点、回应人民期盼。(冯翻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