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 综合资讯 > 正文

执“改革之笔”绘就“三农”发展“盛景图”

2025-03-31 08:37:24 | 来源: 安徽省潜山市五庙乡人民政府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既是一部“改革宣言”,更是一曲“振兴长歌”。广大乡镇当执“改革之笔”破题,以“善治之墨”润色,用“创新之彩”点睛,在广袤乡土间绘就无愧于时代的“盛世之景”。

执“深改之笔”,破土地制度千年之困,绘就“有恒产者有恒心”的“惠农华章”。中央一号文件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破题之钥,既延续“耕者有其田”的历史传承,更赋予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时代新义。文件强调“稳定承包关系、盘活宅基地资源、规范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恰似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承包地“延包三十年”的整省试点扩围,既是对“农者,天下之本”的坚守,更是以产权稳定消解“代际焦虑”的深谋远虑。宅基地“房地一体确权登记”的改革,既守住了“居者有其屋”的民生底线,又以出租、入股等创新手段激活“沉睡资产”,暗合《盐铁论》中“善为国者,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轻我重”的治理智慧。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强调“利益共享”,则是对《管子》“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的生动诠释,让土地真正成为农民共富的“聚宝盆”。乡镇作为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当以“法度”为纲,以“民利”为本。既要严防“非粮化”“非农化”的耕地红线失守,更需警惕“资本下乡”对农民权益的侵蚀。当以“庖丁解牛”之技,在产权明晰、流转规范、收益分配等环节精准施策,让土地改革既葆有“采菊东篱下”的乡土本真,又激荡“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市场活力。

执“善治之笔”,解基层治理百年之惑,谱写“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强农新曲”。中央一号文件将“基层治理创新”置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枢纽地位,既是对“郡县治则天下安”历史经验的传承,更是破解“政策与农村两张皮”困局的制度创新。文件提出的“不为村庄规划设限”“不向集体经济下硬指标”,看似“无为”,实乃“大治”。这既是对基层形式主义的釜底抽薪,也是对“因地制宜”治理哲学的回归,暗合《淮南子》“循势而为,不豫谋”的施政智慧。乡镇治理当以“绣花功夫”践行“善治之道”。面对“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沉疴痼疾,文件倡导“红白理事会”等乡规民约,恰似《周礼》中“以俗教安”的治民之道,将移风易俗融入日常教化。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则需乡镇干部以“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锐,织密民生保障网,正如《汉书》所言“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唯有守住“三保障一安全”底线,方能让农民共享改革成果。更需警惕的是,文件强调“为基层减负”,绝非放任躺平,而是要求干部从“表格留痕”转向“田间问策”,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让治理既有法度威严,又显人文温度。

执“创新之笔”,谋城乡融合万世之利,奏响“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富农强音”。中央一号文件将“城乡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支点,既是对“以城带乡”发展规律的遵循,更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突围。文件提出的“县域经济主战场”定位,暗含《吕氏春秋》“万人操弓,共射一招”的协同思维,通过基础设施延伸、要素双向流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城乡共生共荣的新格局。乡镇发展当以“和合共生”为要义。在“硬件”层面,推动客货邮融合、寄递物流进村,恰似《考工记》所言“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让乡村既保田园诗意,又享现代便利;在“软件”层面,通过人才返乡、资本下乡、技术进乡,形成“凤还巢”效应,正如《论语》“近者悦,远者来”的理想图景。而“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更要求乡镇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革新精神,在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领域突破创新,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蝶变为“手机种田、云端放牧”的现代产业,真正实现“藏粮于技”的千年夙愿。(汪恒)

责任编辑:张艺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