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近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为新时代乡村人才工作擘画了蓝图。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唯有在“引才”“育才”“留才”三向发力,方能以人才之“活水”激荡乡村发展之“春潮”,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
引才需“筑巢引凤”,以政策护航、平台聚力,打造聚才“强磁场”。“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乡村引才不能“守株待兔”,而要以政策为牵引、以需求为导向。破解乡村人才困局,首要在于打破传统引才壁垒,构建开放包容的聚才生态。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这要求乡镇以更开阔的视野重塑人才价值坐标。需突破学历、职称等刚性门槛,将“田秀才”“土专家”纳入人才评价体系,通过设立“首席农技师”“乡村工匠”等非标职称,赋予乡土能人制度性尊严。应创新柔性引才机制,搭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平台。既要以“乡情纽带”唤醒在外乡贤的归属感,建立动态人才信息库精准对接需求。也要通过“地票交易”“项目合作”等模式,引导城市资本、技术、智力资源向乡村渗透,形成实验室与试验田共振、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新格局。唯有如此,才能让电商主播、非遗传承人、生态工程师等多元主体在乡野找到价值坐标,构建起“本土能人+跨界精英”的人才矩阵。
育才需“春风化雨”,以精准滴灌、长效赋能,构筑育才“孵化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乡村育才既要“输血”更要“造血”。人才培育是乡村振兴的“造血工程”,需以精准思维破解“水土不服”难题。当前,乡镇干部队伍存在“本领恐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滞后等短板,这要求构建“理论+实践”“传承+创新”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在顶层设计上,应整合党校、职业院校资源,开设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通过“订单式”教学提升人才政策理论水平和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在实践维度上,需建立“导师帮带”“擂台比武”等机制,让年轻干部在乡村治理、产业发展中经风雨见世面。要依托“人才工作室”“示范田”等载体,推动传统农耕技艺与现代冷链物流等深度融合,培育既懂物联网营销又通生态保护的复合型人才。这种“精准滴灌”式培育,既能破解“学用脱节”困境,又能让人才在破解土地流转纠纷、探索碳汇质押等实践中实现能力跃升。
留才需“梧桐引凤”,以情感浸润、服务暖心,营造留才“温馨港”。“此心安处是吾乡。”留住人才的关键在于“筑巢”更“暖巢”。留住人才的关键,在于构建“近悦远来”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当下,部分乡村人才流失源于保障缺失,这警示我们,必须将制度创新贯穿人才工作全过程。在硬件层面,需加快补齐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短板,通过建设人才公寓、优化数字基建,破解“留住身留不住心”的困局。在软件维度,应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在项目孵化、融资贷款等方面提供全周期服务,更需打破编制、薪酬等隐形壁垒,让企业家兼任“乡村振兴顾问”、教授主导县域科研项目成为常态。要通过“人才振兴奖励计划”等举措,让深耕乡村者获得物质回报与社会认同,推动“飞鸽牌”干部向“永久牌”人才转变,真正实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价值共鸣。
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终究要靠人才执笔绘就。当制度破冰的春潮涌动乡野,田埂上的智慧与城市资源深度交融,一幅“人才活水润沃土,骏马奔腾展宏图”的生动图景必将铺展。这既需要基层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胸襟搭建舞台,更需要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创造”的价值共识。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粒梦想的种子都能在乡村振兴的热土上生根发芽,共同谱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华章。(汪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