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当前,农村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我们要深刻认识改革的重大意义,把准方向、真抓实干,推动乡村振兴这艘新时代的巨轮踏浪而行,硕果满满。
改革技术手段,让现代科技的精准农业蓬勃发展。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奴隶社会的石器耕锄;从封建社会的铁犁牛耕,到现代社会的机械化生产,农村生产力的变革必然是技术手段的革新,是农业生产精细化的演变。二十世纪以来,农村的发展可谓是一日千里,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却还难以温饱的情况早已一去不复返。通过技术的变革,我们不再局限于什么可以种,而是借助土壤检测,知道土地适合种什么,种什么最有收益价值,让每个步骤都不差毫厘。同样也是通过技术的变革,我们不再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劳作,而是通过数据分析,时时调整农业生产策略,让农业在减少投入、降低成本、减轻环境污染的同时,推动现代化农业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稳步发展。
改革作物种类,让传统种植的经济转型打破枷锁。我国农业以粮食作物为主导,南稻北麦早已深入人心。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农民开始寻求从高质高产的突破逐渐向种植经济作物转变。近年来,随着农村地区蔬果种植的逐渐普及,油料作物、蔬菜水果、花卉盆栽等经济作物的逐渐走入寻常百姓视野,反季节果蔬、林下经济、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更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传统种植的经济转型发展迅猛,农民的增收途径也得到有效拓宽。种种印证,改革作物种类,让农村粮食种植向经济作物种植转型,不仅为农民提供了更高的经济回报,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改革文化诉求,让农忙之外的精神食粮点燃希望。人民群众既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下乡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也有利于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诉求日益强烈,拓宽新的文化渠道已迫在眉睫。改革文化诉求,挖掘地方的优秀传统文化,复活当地民间技艺和农业艺术作品,将农事活动与休闲旅游度假相结合,让前人留下的财富以现代化的方式从新展示在世人面前,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的表现形式,也能让人民群众在历史文化中找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有效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楮墨难描新巨变,今时不与旧时同”。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不仅加强了农业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多元化发展,还有助于改善农村地区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底蕴,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精神需求。面向新时代,只要我们坚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定能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刘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