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乡村要全面振兴,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关键一招,也是推动乡村向“新”方向发展的关键。
“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发展赋能。“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科技飞速发达的今天,运用科技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要走科技融合的发展新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着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利用现代农业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延长、提升产业链、价值链,深挖农村文旅资源,探索融资新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技术为支撑,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的新动能。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的财政支持政策,贯彻落实好产业帮扶政策,保障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聚焦区域乡村产业振兴的痛点、难点,切实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可行性,以科技创新引领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人才筑基”为乡村振兴添智赋能。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推动力,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基础,人才是乡村振兴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既需要“挖渠引水”,以常态化开展“优秀人才回归”“大学生回引”等行动做好引才工作,更需要用好“源头活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需要紧紧抓住“育”这一关键环节,积极发挥各类“土专家”“田秀才”、科技特派员等群体的“师资”作用,大力组织开展种植养殖等实用技能培训,培育更多实用型技术人才。“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要让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不仅要数量充足,在各自的岗位上干起来,更需要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这就需要持续健全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坚持海纳百川引人才、多措并举育人才、苦口婆心留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形成对乡村人才工作支持的良好社会氛围,让越来越多人才愿意留在乡村、扎根乡村,在乡村广阔天地建功立业,不断汇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绿色发展”为乡村振兴生态赋能。“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过程中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践行助推新质生产力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坚守绿色底线,坚持绿色发展,树立绿色思维,打造绿色产业,发展绿色品牌的新农业,在全力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牢牢把握绿色发展这条底线,真正实现乡村经济的稳步增进、高质量发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乡村地区有它独特的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等自然资源优势,要进行充分挖掘、有效使用,全面促进绿色化、生态化乡村产业落地生根。让绿色成为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实现绿色发展实践与新业态经济健康发展的“双向奔赴”。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场激烈的“竞速跑”,也是一场持久的“马拉松”。而乡村振兴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只有夯实“新质生产力”根基,坚定信心,铆足干劲,久久为功,下更大功夫、想更好办法、做更多实事。聚焦关键问题,坚持科技创新、人才筑基、绿色引领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旗帜下,齐心协力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何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