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 综合资讯 > 正文

凝聚人心合力:“童子军”的制胜“法宝”

2024-03-29 14:52:47 | 来源: 安徽金寨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丶金寨县档案馆

1931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安徽金寨麻埠成立。1932年10月,红二十五军第73师随红四方面军西去川陕。随后,中共鄂豫皖省委重建了新的红二十五军。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进行长征。

红二十五军是我国4支长征队伍中最先到达陕北的“长征先锋”,是长征中平均年龄最轻的“童子军”“娃娃军”,在南征北战中走出了徐海东、刘震、韩先楚等97位共和国的开国将军,被人们称为“长征先锋”“百将之师”……

“童子军”,创辉煌。红二十五军的大多数战士年龄都在13到18岁之间,几乎没有超过18岁的战斗员,指挥员也都是年轻人。长征出发时,军长程子华29岁,军政委吴焕先27岁,副军长徐海东33岁。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河南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由于没有电台,一开始,他们就和中央失去了联系。红二十五军孤军奋战,途经大别山、桐柏山、伏牛山等地,相继攻占了镇安、柞水、宁陕、佛坪、洛南、丹凤6座县城,粉碎了敌人2次重兵“围剿”,创建了新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进入甘肃境内,如同闪电一般出现在陇东高原,吸引和牵制了川陕甘边界的敌军,减轻了红一、红四方面军的压力,有力地配合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北上”计划。

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率先到达陕北,成为长征中最先到达陕北的1支工农红军。

就这样,这支“童子军”“娃娃军”由孤军变成为劲旅、由偏师成长为先锋。历时10个月,转战近万里,抗击了敌军3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经历大小战斗数百次,不仅没有减员,反而增加了800多人,创造了红军长征中一个“第一”(最先到达陕北)、三个“唯一”(长征中唯一增员、唯一创建了新的红军队伍、唯一开辟了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奇迹!

这支“童子军”“娃娃军”为什么能够创造这样辉煌的奇迹呢?除了人所共知的红二十五军的广大将士们信念坚定、意志坚强、作风过硬、敢打敢拼、宣传工作做得好、“扩红”工作有力度、密切军民关系、建立革命根据地等有效措施外,更有他们自己的一些独特之处、制胜“法宝”。

一、关心战士、爱兵如子聚人心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无论条件怎样困难、环境怎样恶劣,红二十五军的首长们都一直非常关心下级、十分爱护部属。他们和干部战士们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同甘共苦、患难相助。红二十五军副军长徐海东打起仗来非常厉害,但平时却十分和蔼可亲。他虽然长期担任高级领导职务,指挥千军万马,但是他却非常接近群众,只要一有空,就坐下来和战士们下棋、讲故事,逗得大家非常开心。干部、战士们都很愿意接近他,有什么话都愿意跟他说。

那时候,部队经常筹不到粮食,常常以野菜充饥。战士们吃野菜,徐海东也吃野菜。有时他亲自带着警卫员和炊事员上山采集野菜,一边采一边亲口尝一尝;野菜采回来后,他又和炊事员们一起研究、怎样做才好吃。

有时候,徐海东的警卫员和供给部的同志们想:首长光吃野菜怎么行?他要指挥几千人行军打仗呀!于是他们便悄悄地弄点好吃的东西送来,但徐海东总是叫警卫员把它送到医院去给伤病员吃,或者叫供给部来人拿回去,并严厉地说:“下次再送可不行啊!”部队偶尔搞到一些黄豆,撒在枯草之上烧,火灭了黄豆也烧熟了。徐海东就和大家一起,把烧糊的黄豆从草灰里一粒一粒地捡起来,在手心里搓一搓,吃得大家满嘴乌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在战斗频繁、天天行军打仗的日子里,徐海东常常爱讲这样两句话:“战斗再激烈,绝不丢掉一个伤员;行军再紧张,绝不丢掉一个病号。”行军路上,他发现哪个病号走不动了,就会跳下马来,叫病号骑上他的马往前赶路。有些同志掉了队,看见首长的马让给病号骑,非常感动。徐海东和他们一边走一边说些鼓励的话,这些同志很快就赶上了部队。

1934年11月,独树镇战斗刚结束,徐海东发现路旁还有一个负伤的战士没有抬走,他立即从马上跳下来,叫人找来一副担架,他亲自把这个伤员抬到军部医院。这个伤员感动地热泪盈眶!

红二十五军每到一地,徐海东要做的第一件事都是到医院里去看伤病员。那时,军部医院往往是安置在山林里,住在天然的岩洞中,伤病员就躺在铺草上,医疗条件很差。他来到这里,挨个看望每一个伤病员,问寒问暖,然后把院长和政委找来,一起研究怎样更好地照顾好伤病员。每次战斗缴获了吃的、用的东西,他都要专门地向供给部门交待一声:多分给连队和医院的伤病员。他说:“打仗是他们,流血牺牲也是他们。他们是我们的阶级兄弟,多分给他们一些东西,完全是应该的。”

1933年春天,在保卫鄂豫皖苏区的斗争中,鄂豫皖省委作出了错误的决定,要红二十五军围攻七里坪。战斗开始前,徐海东认为兵力不足,给养困难,不能打!战斗开始10天后,全军就断粮了。起初依靠根据地人民群众忍饥送些稀饭,后来因根据地屡遭敌人洗劫,又值青黄不接,群众自己也没有吃的了。部队只得一面派人外出筹粮,一面以野菜、树叶充饥。徐海东建议撤围,省委没有采纳。从5月下旬起,全军不得不经常以相当一部分兵力离开阵地,空着肚子去截敌给养。但是,粮食问题仍然未能得到解决。到6月申旬,全军多日断粮,长期露宿,疾病蔓延起来。

当时,徐海东在后方的亲人,从很远的地方给他送来了20多个用小麦磨碎加上咸菜做的饼子,只有小碗口大,由警卫员背在身上。徐海东舍不得吃,一顿饭只吃一个,还常常掰一半给别的同志吃。

一天,他看见两个战士饿得面黄肌瘦,躺在地上,就对跟在身边的警卫员说:“把我的干粮给他们一人一个。”“首长,剩下不几个了,你自己……”“叫你给,你就给嘛!”两个战士接过徐海东送给自己的饼子,捧在手里,捧了好久好久。他俩望着军长消瘦的面孔,眼睛里涌出了激动的泪花。

红二十五军长期在深山荒野露宿,有时搭些草棚住;有时只能在寒风冷雨中就地休息一阵,又继续行军作战;有时连野菜、树叶都找不到,只得剥树皮、挖葛藤吃,忍饥作战,赤脚行军。安置在深山密林中的伤病员,处境更为艰难,没有药品治疗,只能用野草、树皮和南瓜瓤子敷伤口。斗争生活虽然如此艰辛,但是,由于徐海东和其他领导干部都非常关心爱护下级,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加上生动有力的政治工作,全军上下亲密无间、团结一致、斗志高昂。正是因为徐海东等领导干部对待自己的部下亲如兄弟、情同手足,有着深厚的阶级感情,所以大家都能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特别是在关键时刻,同志们都能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英勇杀敌,保护首长安全。

行军路上,国民党军队的飞机常来轰炸、扫射,飞得很低。马夫每次听见飞机的声音,就赶紧招呼:“首长,快下马,敌机来了!”等徐海东跳下马,马夫纵身上马,朝着马屁股打一鞭子,飞一样地跑出去一二百米。等敌机走远了,马夫才骑马回来,让徐海东骑上马继续行军。

在一次遭遇战中,红二十五军军部被敌人包围了。眼看敌人骑兵就要追上来、抓住徐海东了。马夫飞快地把马牵到徐海东跟前,让他上了马,用马鞭子朝马屁股狠狠地抽了一下,那匹高大的枣红马,像箭一样地飞了出去。徐海东伏在马背上,手握双枪,朝追上来的敌人骑兵左右开弓,一眨眼工夫,便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可是,那个机智勇敢的马夫再也没有看见了!从战争年代一直到全国解放以后,徐海东始终深深地怀念着这个可敬可爱的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他和爱人周东屏到处托人打听这个马夫的下落......

作为军事首长,徐海东十分重视政治工作、后勤工作。他经常利用战斗间隙找干部战士谈心,了解部队的思想动态和疾苦。每次打仗前,他都叮嘱供应部门:绝不能让战士们空着肚子与敌人拼刺刀。他对下级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爱护,赢得了指战员们的高度信赖与爱戴。

二、秋毫不犯、纪律严明聚合力

红二十五军不仅英勇善战很出名,而且秋毫不犯也很出名。相传很早以前,红二十五军进入一个新区时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山寨里的群众因为受到国民党反动宣传的影响,不知道红军究竟是什么样的队伍。红二十五军每到一个山寨,人们都会部躲起来。有的人家为了试探一下“红军到底拿不拿老百姓的东西”,便在屋子的四个墙角放上明晃晃的银圆。部队住进这样的人家后马上报告了徐海东。徐海东亲自跑去看了看,说:“只要是红二十五军的人,谁也不许动一下!”停了一会儿,他又说:“这不仅是纪律,而且是一次教育。”这句话像一道命令,很快传遍了全军。结果,不管是机关还是连队住在这样的人家里,也无论住了多久,屋子里四个墙角放的银圆,始终没有一个人去动一下。部队撤离山寨后,房子的主人们回来了,看到银圆还是原样放着;再一看,屋子里铺过的稻草打扫得干干净净,缸里挑满了水,院子里收拾得整整齐齐。于是,一家人从老到小都发出了惊喜的感叹声:“红军!真正的红军!”

有一次,徐海东的马夫张金山借了老乡的一个旧瓦盆喂马。不小心,马把瓦盆碰碎了。张金山心想:反正是个破旧的东西,碎了就碎了。哪知道,徐海东知道了这件事后却说:“张金山,你去找事务长要钱赔给老乡。”“军长,我不知道要赔多少钱?"“叫事务长带你一道去赔。”张金山和事务长一起去找到那位老乡。老乡不让赔,说:“莫说是个旧瓦盆,就是新的也用不着赔。”张金山和事务长解释说:“我们军长徐海东叫赔的。红军损坏了群众的东西定要赔。这是我们的纪律。”

部队就要出发了,张金山正在备马鞍子,徐海东走过来问:“张金山,赔了没有?”“赔了钱,完事了!”“我问的不光是赔钱,还要向老乡赔不是才对哩!”

又有一次,部队行军路过湖北枣阳一带,正是枣子、柿子成熟的季节。队伍经过枣树林和柿树林的时候,徐海东组织部队一边行军一边轮流在树林里站岗放哨。树林里,熟透了的枣子、柿子落在地上,干部、战士没有一人去捡。为了不踩坏这些落地的枣子、柿子,队伍还专门绕道而行。

听说红军路过此地,群众纷纷跑出来看热闹。人们看着这个情景,一传十、十传百,全村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几乎都不再躲藏了。人们看着这些红军战士,心里非常难受,鼻子酸溜溜的,都从内心里赞叹红军的纪律严、作风好。队伍走出很远了,人们还在恋恋不舍地站在那里目送着,直到最后看不见了,才默默地走回村去。

红二十五军的纪律严明、秋毫不犯,与群众的关系一直很好。因此,尽管群众生活极其困难又处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下,但是,他们仍然拿出仅有的粮食、军鞋慰劳红军,冒着生命危险给红军送情报、当向导,照料和掩护红军伤病员。红军一到,群众就纷纷送茶送水,要求部队住下。红军一住下,老人们就来询问打仗的情况,妇女们则主动地帮助战士们洗缝衣被。许多群众把伤病员安置在自己家里,自己喝稀粥,给伤病员吃干饭。根据地的广大群众,踊跃參军参战。敌人一来,群众坚壁清野、上山入林,与敌周旋。敌人烧山毁林,群众坚持同敌斗争。当时,就流传着这样的标语口号:树也砍不完,根也挖不尽,留得大山在,到处有红军。

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来到宁夏兴隆镇单家集。单家集一带是回民聚居区,在部队到达前,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就在红军中进行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并制定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禁止部队驻扎清真寺,禁止毁坏回族的经典文字,禁止在回民地区吃大荤;注意遵守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注意使用回民水桶在井里打水,注意回避青年妇女,注意实行公买公卖。

红军到达单家集的第二天,吴焕先召集当地有声望的老人和阿訇座谈,宣传我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红军政策,并讲明红军来此只是稍作休息,不征粮要款、不拉夫抓丁,以解除回民群众的思想顾虑、安定人心。会后,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等红军领导拜访了清真寺阿訇,并赠送了绣有“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锦幛和6只大绵羊、6个大元宝等礼品。

阿訇们看到红军如此敬重回民,也按照民族礼节宴请了红军领导,并赶着30多只把羊毛染成红色的羊群,到红军驻地作回访,并回赠一面绣着“劳苦功高”四个大字的锦旗。

进驻单家集后,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普遍开展群众工作,进行助民劳动。在红军的影响下,很多回族青年积极加入革命队伍。

可是,就在这里,也曾发生过一件意外的事情。供给部长刘炳华是河南人,他见这一带的“狗尾巴草”长得很茂盛,就很高兴地叫马夫们放马,结果损坏了回族群众的庄稼。原来这一带的谷苗未出穗之前长得和河南的狗尾巴草差不多。事情传到徐海东那里,他立刻把刘炳华叫去说:“刘炳华,你破坏了纪律!”“首长,我叫马夫放马吃的是草呀!”“同志,那不是你们家乡的狗尾巴草,那是回族人民的粮食啊!”刘炳华听后吓了一大跳。徐海东决定给他严厉处分。消息传出去,回族群众选派几位老人前来求情。老人们对徐海东说:“这位长官不晓得是庄稼,不能怪他。千万不要给他处分呀!”求了半天情,徐海东才说:“那就这么办,我们牲口吃了你们多少庄稼,你们就要收下我们多少粮食。”他还叫刘炳华带着马夫拿着粮食去向老乡赔礼道歉。

“红军纪律真严!红军作风真好!”这些发自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话语,很快地传遍陇东。此后,红二十五军所到之处,常常遇到群众成群结队相迎相送。

8月17日,红二十五军离开单家集,回族群众齐聚街头,为红军送行。阿訇们望着红军远去的背影,由衷感叹:“红军真是仁义之师,正义之师。红军好啊!”

9月9日,红二十五军到达保安县(今志丹县)永宁山,与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得到红二十五军到来的消息后,要求各级党组织立即动员起来,用各种方式欢迎和慰问红二十五军将士。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延川县永坪镇,与陕甘苏区的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会师。

10月5日,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路经兴隆镇时,受到了回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毛泽东后来在陕北见到徐海东、程子华时,特意表扬了红二十五军路过兴隆镇时所做的工作,高度称赞红二十五军路过回民区时留下了很好影响,称红二十五军政策水平高,民族政策执行得好(胡遵远)

责任编辑:李巧珊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