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想增加农民的收入,村两委班子必须重视的工作内容,就是给村民创造奋斗的条件、鼓舞创业的信心。学习各个共富示范村的实践经验,得到的一个广泛共识就是:当村集体收入提高之后,通过改善村内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并对村民发放医保等保障性补助,减少村民的后顾之忧,接下来往往就是集体和个体经济互相促进良性发展的开始。
村集体收入是凝聚人心的压舱石。一届村两委班子干得怎么样,村民心里有杆秤,而村集体收入有没有增加则是最压秤的一块“硬货”。治村的规划、发展的路径,归根结底还是落在增强村集体经济上来,集体收入的增加不仅仅证明了班子的干事能力,更重要的是让村民看到了为集体谋发展承诺的兑现。村内人心一旦汇聚起来,开展任何工作都变得事半功倍,反观一些矛盾纠纷较多的村,村民人心分散、村集体收入低下往往是典型特征。
提高市场和政策敏感度,抓住一切机会。“机会来了没有抓住,剩下的都是挑战”,习总书记在青年时期对脱贫工作的独到见解在今天依旧让人恍然大悟。有些村总是抱怨自己没有赶上好时候,想要发展集体经济却遭遇困难重重,而示范村都是赶上了某某机遇才得到快速发展。恰恰相反,正因为没有把握住市场和政策机会的宝贵窗口期,别人将产业先建立起来了,才导致后续遇到的一系列困难。要想在发展中不落后,村两委班子必须时刻关注市场动态、政策导向,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村内实际条件,积极地参与市场活跃的、政策关心的内容。
支出在最能提高村民获得感的地方。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初心,就是让村民都过上好日子,所以在使用资金时,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是首要的考虑方向。更进一步地思考,对于涉及到村民切身利益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虽然目前能满足,但是未来是否会出现赶不上需求的情况?作为村两委班子,在使用集体资金时要有着负责任的态度,不仅要能解决眼前的问题,还要为将来进一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打好基础。切忌好大喜功,建用不上的闲置设施,造占地方的形象工程,到最后除了增加维护费用,什么价值也没产生。(聂思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