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爆火出圈的国漫《长安三万里》引得各方热烈讨论。电影以高适为视角,讲述了开元、天宝年间,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盛唐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征途。长安是他们“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高地,而“三万里”是他们与“庙堂”之间的时空距离。终唐一代,青史留名的诗人2000多名,但最终位列台阁的不过数十人而已。新时代新征程,党和人民为年轻干部搭建的平台无比广阔,对年轻干部的成长给予厚望。年轻干部更有底气、勇气、静气跨越人生中的“三万里”,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火热实践中实现人生理想。
厚植“直待凌云始道高”的底气。底气何来?来自于日复一日的专研。有研究称,世界上最厉害的东西是“时间+复利”。因为每天进步1%,一年之后的结果便是起初的37.78倍。“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却容易却艰辛。”《梦溪笔谈》成书历时9年,《史记》成书历时15年,《资治通鉴》成书历时19年,《本草纲目》成书历时27年;《论衡》成书历时30年……“工贵其久,业贵其专”,皇皇巨著因其生,人生出彩因其成。底气何来?还来自于步履铿锵的实践。岑参如未身临漠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塞外绝景哪里领略;柳永如未流连杭州,“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动人景象何处寻来。《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神农本草经》等一系列古代科学著作无不是向实践中去,向实践中来,正因如此,方能历百载而不衰,承千年而弥香。年轻干部不仅要激扬“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专注力,而且要主动走出“书斋”,亲口尝一尝梨子的滋味,这样我们的知识才会更真,我们的底气才会更足。
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勇气。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中写到“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年轻干部如果一与苦难“兵刃交接”,便痛苦迷茫,怨天尤人,终是“扶不起的阿斗”,难堪大任。“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杜甫大半生困厄潦倒,但他仍心系家国,在雨中高唱“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牵连“乌台诗案”,政治生命几遭扼杀的苏轼三起三落,但他依旧“且将新火试新茶”“,最终在赤壁矶头完成“人生的突围。”“人类历史的一切事实,都是在苦难中诞生的。”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年轻干部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形势,要“山长水阔不辞其远,风雨吹折不易其志”,学会在苦难中击败苦难,在苦难中获得成长,面对命运的搏击“虽九死其犹未悔”,才能最终摘得人生的桂冠。
沉淀“何妨吟啸且徐行”的静气。静气,就是心平气和、宠辱不惊,能够沉下心做好事、做成事。有的年轻干部艳羡他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便动起了“歪脑筋”,泛起了“坏心思”,拉帮结派,处处钻营;有的年轻干部“两年没提拔,心里有想法;三年没挪动,四处去活动”,无视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将费力少、见效快的“显绩”作为向领导邀功以谋求更大官位的手段。虽看似捷径,实则歧途。年轻干部越是面临“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局面,越要涵养“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品性。无论是空城退敌的诸葛亮还是“小儿辈已破贼矣”谢安,无论是四渡赤水的中央红军还是距离胡宗南部不到500米远的中共中央机关,面对困境、绝境仍处变不惊、镇定自若,方能转危为安,夺取最后的胜利。“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年轻干部在成长之路上,要摒弃“出名要趁早”的理念,苦炼内功,厚积薄发,真正将根扎深,将苗敦实,将路走稳,方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终成大器。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世间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轻而易举的光芒。让我们自觉涵养人生中的底气、勇气和静气,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刘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