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为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我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唯有统筹兼顾、精心布局,在组织、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上多管齐下、协同发力,才能下好乡村振兴“一盘棋”,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走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善布“组织振兴”棋局,以“党建红”指引“乡村路”。“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堪称“战斗堡垒”的基层党组织就是走好乡村振兴之路的中流砥柱、核心主峰。建设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一要实施“头雁”工程。选拔有干劲、会干事、作风正派的人担任基层党组织书记,带头强堡垒、聚人心,形成引领乡村振兴的“雁阵效应”。二要强化“头雁”责任。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选育管用储”全链条建设机制,制定村两委干部人选条件审查办法,落实嘎查村两委成员资格联审机制,强化督查考核问效,以党建责任落实确保乡村振兴责任落实。三要提升“头雁”本领。选派相对后进嘎查党组织到先进嘎查村挂职,组建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加大全员培训力度,分类设置培训项目,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善借“产业振兴”棋势,以“动力源”助推“乡村富”。产业兴,就业才能稳,民生改善才有保障,乡村振兴才有动力。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振兴,一要完善规划,建立特色产业发展体系。立足本地实际,聚焦“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构建主导产业引领、多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二要延长链条,培育壮大产业集群规模。以经营主体培育为抓手,外部引进、内部培育相结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让集群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三要培育品牌,提升特色农产品竞争力。因地制宜挖掘优势资源,加强特色农产品策划和推广,打造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促成各地农产品“独领风骚、独占鳌头”的发展趋势。
善落“人才振兴”棋子,以“智囊团”赋能“乡村强”。人才一子落,发展满盘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更需要大批懂农业、爱农村、懂科技的人才队伍,才能为乡村发展蓄势赋能。一要加强人才引进。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通过“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多渠道招录人才,以更好的优惠政策、更完善的基础配套让更多的人才愿意来、留得住。二要培育职业农民。构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开发新型职业农民在线服务系统,组织电商营销、经营管理等全方位培训,让职业农民掌握更多专业技能。三要用好乡村人才。优化乡村创业营商环境,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产业平台、创新基地、孵化中心,“软硬兼施”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活力,为人才发展提供广阔舞台。
善增“文化振兴”棋力,以“心里美”促进“乡村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农民致富,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让文化滋养乡村兴旺底色。一要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开展戏曲进乡村、文化志愿服务下基层等活动,打造“乡村村晚”等文化品牌,促进优质公共文化资源下沉流通,推动乡村艺术全面普及。二要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作用,把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实现守正创新式发展。三要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突出地方特色和产业特点,推出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激发优秀传统乡村文化活力,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
善铺“生态振兴”棋盘,以“蓝绿清”描绘“乡村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振兴必须遵循“两山”理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良好生态,才是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撑。一方面,要建设美丽乡村。统筹推进乡村硬件和软件建设,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针对农村旱厕改造、生活污水处理、“四大堆”清理等问题开展专项行动,从生态文明教育、绿色意识培养、行为习惯养成入手,全面提升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美化亮化净化农村整体环境。另一方面,要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林下经济,鼓励套种益智、盐碱地改良种养工程等生态项目发展,加快农村生态产品开发,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有机互动中,促使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充分融合,实现生态优化、农民增收双赢格局。
强国必先强农,强农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踏上奋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乡村振兴战略乘风起势,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在广阔的乡村大地上尽情“挥笔泼墨”,精心“布局落子”,就一定能做好“三农”工作,建成农业强国,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沙德格苏木组织委员 李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