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章《把‘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强调,经过10年发展,共建“一带一路”这条繁荣之路,扎下深厚根基,织就紧密纽带,焕发出更加强大的内生动力。这体现为产业的互补,从让赞比亚“一度停产的矿山重焕生机”,到填补白俄罗斯“本国不能生产民用汽车”的空白,沿线各国发挥资源、文化、区位等优势,中国企业施展技术、管理、资金等所长,共同筑牢了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协同发展的基础。“一带一路”的倡议俨然已成为一颗“参天大树”,结出“累累硕果”,承载着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使命,孕育出无数“希望的种子”造福各方。
用“文明互鉴”传承“文化自信”。“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一脉相承,就是因为它与亚洲其他各国的文明不断交流互鉴。正是因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民族之间融汇在一起,构建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从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传播到如今“一带一路”的文明交流互鉴,只有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交流与交融,才能更好地弘扬和发展“文明成果”,为促进人类社会文明提供不懈动力。
用“包容开放”打开“中国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开放”一词先后出现29次,“开放”意味着推进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歇。只有果断拒绝“单打独斗”,在“开放”这条“航线”上不懈探索,扛起大国应有的担当,才能让发展“枝繁叶茂”。实践证明,要向世界打开“国门”,展现“中国格局”,奏响“开放”最强音,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为世界经济发展不断注入“中国能量”。
用“互通互联”实现“互利共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的对外合作将不断深化,同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行好“一带一路”,做好“互通互联”重点在党,关键在人。“一带一路”俨然已成为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纽带”,只有在困难时守望相助,在发展中推进互补,才能在同心同德中携手并进。中国历史上明清两朝保守主义的海外贸易政策,直接导致了中国的衰落;清朝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极大限度限制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要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通过“一带一路”,汇聚全球资源,理清发展“脉络”,实现与世界各国同进步、共发展。(吴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