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各地加快推进人才引进和本土人才培养,有力助推了经济社会发展,人才成为一个地方发展的活力之源。也要看到,一些地方在使用人才时,管得过细过多,一定程度上捆绑了人才的“手脚”,让人才难以全力施展专长,而在一些事关人才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却关注、关心不够,导致人才“归属感”不强,作用发挥受到影响。管理人才、使用人才,应少“管”多“理”。
广开贤路“聚”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党的干部,不论在什么地方、在哪个岗位上工作,都要增强党性立场和政治意识,经得起风浪考验,不能在政治方向上走岔了、走偏了。要“勤动脚”“勤思考”持续做好多领域人才调研,了解人才的擅长领域,挖掘人才的闪光点,在人才在陌生的环境也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引入人才后,要给予关心关爱。向人才介绍本单位本部门的情况,了解关心人才的住宿生活,遇到的困难,及时解决问题等,让人才在新的环境中也能虎虎生威,志气昂扬地开展好工作。因此,树立起坚定理想信仰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需要其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这样的人才,才会身系祖国、心系人民,才能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不拘一格“用”人才。引导与放开有度,让人才工作有成就感。同时不乏一些人才是独生子女,“百善孝为先”,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孝道,一个有信仰、有政治担当、讲求奉献的人才,一定是有血有肉的,一定是重视伦理道德的,异地他乡工作难免产生思乡之情。要明白一点,是“留住人才”,而不是“拴住人才”,能够在一座城市、一个地方安家立业,方便照顾家中老人小孩,是人才留下的关键性因素,只有人才对这个地方有了情感寄托、有了家庭牵绊、有了融入感和归属感,不为“忠孝不能两全”担忧,不为来回奔波而烦恼,才能安心地留下来贡献才智。反之,若人才缺乏归属感,工作和生活没有稳定性,人才流失率将会持续攀升。因此,推动人才工作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实际,在政策法规允许的情况下,提升政策“温度”,做到人才的物质“保暖”和精神“保暖”,如为人才提供“亲属户口可随迁”“帮助关心照顾老人”“子女可择校就读”以及医保社保等政策,大力宣传弘扬优秀人才先进事迹,营造尊才、爱才、惜才的良好氛围,从而增强人才存在感、获得感、荣誉感,让人才心甘情愿留下。
优化生态“留”人才。转变用才思路,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创新“柔性机制”,统筹好人才、资金、政策等要素,让人才在工作中富有成就感,更好地服务工作,服务群众,坚持引导有度,因地制宜运用制度优势,将人才优势充分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关怀入微”留才,让人才充满“幸福感”。要让“好苗子”经风雨、见世面,要将其在艰苦一线锻炼、扛起急难险重的担子“锻炼肌肉”,让在经风雨、见世面中茁壮成长。赢得人才落脚,还需发扬“店小二”的服务精神,为其提供更有温度和分量的成长沃土。要做好持续监督,为人才备好“感冒药”,立足于早、着眼于小,对于有危险倾向的“人才”及时敲响“警钟”;要送上“定心丸”,坚决纠正“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消极心态,决不让尸位素餐者蒙混过关。做好人才工作的持续“保温”,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理直气壮地支持敢闯敢干、锐意进取的干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伟力。(安庆市迎江区龙狮桥乡 丁力 童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