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部署,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抓好“三农”工作在新征程上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迫切需求,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一环。
定点立靶,紧握“农民”第一棒,变“概略漫灌”为“精准滴灌”。“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三农”问题最主要的还是农民问题。乡村振兴要实现精准发力,避免“千村一面”,实现“千姿百态”,必须依靠农民,才能造福于农民。对农民帮扶“一股脑”“大水漫灌”的方式只能走向死胡同,必须转化思维,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转变观念、掌握新的技术,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行农民“私人定制”,有针对性地落实好各项帮扶政策,切实强化服务意识,时刻关注监测对象的生产生活情况,才能组织带动农民积极加入到解决“三农”问题的队伍中,确保农业后继有人,进而实现农业繁荣、农村发展,农民富裕的良好局面。
定责问效,加速“农村”第二棒,变“短期治标”为“长效治本”。乡村振兴既要有“面子”,又要有“里子”。我国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修好房子+铺好路子”强化便民基础,以“公共服务+政策兜底”作为坚实保障,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同时,“三分建、七分管”,长效管护的好效果才是服务民生的第一要义。建立村庄环境“建管并举”的长效管护机制就成为继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通过管护内容和管护责任的落实与监督,逐步建立符合农村实际、农民广泛支持,规范有效运行的村庄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将那些美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融入新的乡风文明,让城乡居民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定向切脉,冲刺“农业”第三棒,变“人工输血”为“自我造血”。农业是民之必需,更是立国之基。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要求,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乡村振兴不等同于单一的资金扶持,资金的“大上快下”反而容易带来乡村工作的“大起大落”。变“输血”为“造血”,加快建设特色农业才是关键。挖掘立足农业乡镇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实际,整合“农业+文旅”资源,方能拓宽“造血”路径;创新“一村一品”模式,则将提升“造血”能力;拓宽“农业+产业”外延,必会释放“造血”效能,让农业成为一种奋斗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新征程上,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兴高质高效农业、建宜居宜业乡村、靠富裕富足农民,必能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力量。(高原)